Heptabase 視覺系筆記

Stuttgart Library

(圖說:德國 Stuttgart 圖書館,這種亂中有序的視覺化整理正是 Heptabase 所帶給我的體驗。圖片來源:Photo by Max Langelott on Unsplash。)

Heptabase 原本專案名稱為「 Project Meta 」,於 2021-11-17 改名為「 Heptabase 」。



原本會開始追蹤 凡是自然捲的傢伙都是好人 - 詹雨安 Alan Chan 好像是幾年前 Medium 推給我一篇 寫在休學之後 (序): 從雙主修到休學的一年,平常幾乎沒在看推播文章的我,卻在當下對這主題感到好奇(我跟 Alan 在相同年齡時相比相對是比較沒勇氣的,大概只能寫一篇「從修滿 25 學分到接近雙二一的一學期」XDD),看著看著覺得他的思路很模糊但很有結構、以及想要挑戰的題目不斷升級,索性就先訂閱了 RSS feed、和追蹤他的 Facebook。後來看到他起身前往 Minerva,再後來突然看到他在做產品,而且是跟筆記相關的題目 (Project Meta/Heptabase),這就引起我的好奇了。

我也在差不多的同時期,接觸到 Niklas Luhmann 的 Zettelkasten 方法 Sönke Ahrens 的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1 這本書、以及 Barbara Oakley 的 Learning How to Learn 2 這堂課,並嘗試做了初步的整理,在 2021 年暑假,以「 打造個人知識系統 ft. Joplin 跨平台跨裝置開源筆記 3」為題目於 COSCUP 2021 開源人年會與大家分享。


在介紹 Heptabase 筆記軟體之前,大家若有機會與時間,可以嘗試建構屬於自己的個人知識系統 PKM 工作流程 4,以及閱讀 Heptabase 軟體背後創辦人 詹雨安 的使命 5、世界觀 6 以及願景 7 等文章。

Heptabase Map (圖說:這是我的 Heptabase 於 2021-12-07 所做的螢幕截圖。所在畫面是「Map」。當時先將手上正在整理的 IoT 產品領域、AWSUG Taiwan 社團資訊、以及公司進行中的專案架構整理進去,練習用 Heptabase 來梳理資訊、紀錄資訊、呈現資訊。)

我打算用這篇文章記錄我使用 Heptabase 的時間歷程,同時用來回顧我自己如何將 Heptabase 逐步整合進到自己的個人知識系統 (PKM) 工作流程裡頭。粗分成幾個段落:

  1. 個人知識系統 PKM 工作主流程
  2. Heptabase 功能
  3. 使用 Heptabase 的歷程紀錄

個人知識系統 PKM 工作主流程

我將「個人知識系統」拆開來看,分成「個人」「知識」「系統」三個部分:

  • 個人 :給自己用的,舒服就好,不要有壓力。
  • 知識 :知識是對某個主題「認知」與「識別」的行為藉以確信的認識,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。8
  • 系統 :有流程、有工具、可能可以自動化。

更多細節可延伸閱讀本站文章 我的 個人知識系統系統 工作流程 或聆聽 Titan 和我於 星箭廣播 錄製的這集 EP137 Podcast - 喜歡把問題複雜的人如何設計個人知識系統(ft. Ernest),以下摘錄幾個主流程步驟:

  1. 資訊來源
  2. 處理資訊來源的工具
    • 轉換格式 / 自動化
  3. Inbox (知道)
    • 有現存領域分類的話,放進該領域的 inbox;若無,則放沒有歸類的 inbox)
  4. 分數機制
    • 影響 1. –>
  5. 消化
    • (原本是「整理」,後來改成「消化」)
    • 產出物:整理過、消化過的知識地圖
    • 產出物:模式 (pattern) = trigger + action + parameters
  6. 應用 (做到)
  7. 輸出 (教別人做到)

我目前將 Heptabase 使用在:我的步驟 3 (Inbox)、步驟 5 (消化)、步驟 7 (輸出)。


Heptabase 簡介

關於 Heptabase 的各種使用情境,可以參考官方的這份文件 - How to use Heptabase

在 Heptabase 的世界,最基本單位是「 卡片 」,一張一張的「卡片」。使用者自己可以決定在一張卡片中,想要紀錄多大範圍、多詳細、多少數量的資訊。

graph LR; H(Heptabase) --- C(Cards); class H mermaidTier1;

同時 Heptabase 搭配有多種卡片的輸入介面(途徑、方法),最後搭配有多種檢視卡片的輸出介面(途徑、方法)。

graph LR; T(Timeline) --- H(Heptabase); M(Map) --- H(Heptabase); W(Whiteboard) --- H(Heptabase); CL(Card Library) --- H(Heptabase); class H mermaidTier1; class T,M,W,CL mermaidTier2;

我先故意將輸入 (input) 和輸出 (output) 拆開來看,加上最基本單位「卡片」,我理解的 Heptabase 卡片資料流大概長這個樣子:

  • 左右兩個 Cards 節點,是同一個節點。可以理解成是我們想要儲存或處理的知識內容們。
  • 我們將這些知識以一張張卡片形式存放在 Heptabase 裡頭。
graph LR; C(Cards) --> T; C --> M; C --> W; C --> CL; T(Timeline) --> H(Heptabase); M(Map) --> H(Heptabase); W(Whiteboard) --> H(Heptabase); CL(Card Library) --> H(Heptabase); H(Heptabase) --> TV(Timeline View); H(Heptabase) --> MV(Map View); H(Heptabase) --> WV(Whiteboard View); H(Heptabase) --> CLV(Card Library View); MV --> WV; CLV --> WV; TV --> BT(By Time); WV --> Grab; WV --> Select; WV --> Connect; BT --> C2(Cards); Grab --> C2; Select --> C2; Connect --> C2; class H mermaidTier1; class T,M,W,CL mermaidTier2; class TV,MV,CLV,WV mermaidTier3; class BT,Grab,Select,Connect mermaidTier4;

我目前使用 Heptabase 時,花比較多時間在 Whiteboards 裡面。


Heptabase 功能

Onboarding

官方的 Heptabase onboarding 影片:(由創辦人 Alan Chan 講解各種功能,約 15 分鐘)

卡片

底下動畫簡單表現「刪除卡片」以及在白板中「新增卡片」的過程。

heptabase-create-a-new-card-2021-01-18 (圖說:刪除卡片 👉 新增卡片 👉 展開卡片 👉 編輯卡片 Markdown 👉 回到白板模式連結兩張卡片。錄影時使用 Hepta v0.50.0。2022-01-18 更新。)


使用 Heptabase 的個人歷程紀錄

2021 某一天 Waitlist

  • 突然想到去逛一下 Project Meta/Heptabase 產品官網,突然發現有 Discord 和 Waitlist,趕緊加入排隊的行列。

2021-10-29 Meta

  • Facebook 公司改名 Meta。同一天 Alan 發表一篇 blog post - My Vision: Heptabase. A new, contextualized knowledge… | by 詹雨安 Alan Chan | Sheracaolity | Oct, 2021 | Medium | Sheracaolity。那天,我在 Facebook 牆上紀錄了 這段文字
    • 完全命中我想要的【整理複雜知識網絡】工具!期待!
    • 以下三段是命中的主因:
      • 1️⃣『在深入研究了以上四種作法後,我們提出了打造脈絡化知識網路的三大原則:第一,所有軟體必須共用相同的資料格式。第二,所有軟體必須遵守一套資料處理原則的通用協議。第三,軟體必須盡可能地與資料解耦,避免直接擁有資料。Project Meta 就是基於這三個原則打造的一個系統。』
      • 2️⃣『一張卡片可以同時出現在多個白板裡頭。』
      • 3️⃣『在 Project Meta,我們提倡的是以「個人工作區」為基礎,自下而上的「非同步分享」。』
    • 最後一哩就等非同步分享的那一端,可以開放 API 與現有 Issue Tracking/TODO 工具們 (e.g. JIRA, MONDAY, Trello, Todoist, etc…) 串接。
    • 邊看文章、邊感動、邊期待 on boarding。

2021-11-16 Meta Onboarding

  • 我的 Meta Onboarding with Alan, Ethan。
    • 此時產品名稱是 Project Meta。
    • 第一天安裝,此時版本為 v0.27.0,在 Alan 團隊的帶領之下逐步熟悉環境、開始使用 Project Meta。
    • 此時的版本僅能在一台電腦上操作,還沒有跨裝置同步功能。

2021-11-17 Heptabase

  • Project Meta 改名為 Heptabase。

2021-11-23 Patreon

  • 加入 Patreon 支持 Heptabase。
    • 有 VIP-only 的 Discord channel,可以優先問問題。(但我不敢一直吵他們(創業維艱、時間寶貴、自己走過所以比較能同理),所以就先累積一些在筆記裡頭,等到有 follow-up 預約的時候再一次跟他們討論、請教。)

2021-12-07 使用範例

  • 想要紀錄 Hepta 的演進,也想記錄自己的使用歷程,所以就時不時使用螢幕截圖做紀錄。
  • Hepta 白板使用起來有點像心智圖 (mindmap) 9,但是因為一張卡片可以出現在多個白板,因而可以做到讓思緒一直待在 Heptabase 裡頭,例如切換白板以便從不同視角繼續思考。加上白板可以 zoom-in/zoom-out,兼顧細節與全局。

hepta-whiteboard-finance-2021-12-07 (圖說:將傳統金融市場常用的概念與加密貨幣市場做比較、對照,加速理解加密貨幣產業。上圖顯示這是一個名為「Finance」的 Hepta 白板。2021-12-07 更新。)

hepta-whiteboard-iot-2021-12-07 (圖說:當時手邊正在拆解 IoT,所以建立一個「IoT General」的 Hepta 白板。拆解整理後直接用白板講解給朋友聽。2021-12-07 更新。)

hepta-whiteboard-architecture-gen3-2021-12-07 (圖說:為了更熟悉 Heptabase 的操作與快速鍵,將當時在思考的第三代產品架構也丟進 Hepta 裡面整理思緒,一邊整理就可以一邊與同事討論。2021-12-07 更新。)

  • 一開始會想要有「多人編輯同一個白板」的想法,但後來仔細想想這可能是個偽命題(別人都有,但別人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解法、或不一定是正確的解法)(實作起來複雜、但不一定能產生價值)。
    • 當我們處理「多人之間傳遞資訊」時,其實每一位資訊接收者,都需要在自己腦中(自己的領域)重新消化、重新整理接收到的資訊。也許資訊提供者、與資訊接收者,擁有各自的白板,但是白板中的「卡片」可以共享,是一種解法。
    • 擁有各自的白板,所以可以自己的白板中創造自己理解的連結、或重新理解,而不是全盤接收而沒有理解。
    • 可以全盤接收參與同一次對話所產生的所有「卡片」,但這次對話所產生的所有「卡片」,可以在自己的白板(一個白板、或多個白板)重新引入卡片們、創造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、進而形成知識與思路。
    • Hepta 的白板解決了我早期使用 A4 紙張、筆記本做筆記時常遇到的問題:物理載具有其邊界,而「換頁」對我又有另一層意義時,將同一個思路的筆記寫到第二張紙上,形成了困擾(因為雙重意義)。

2022-01-04 Follow-up

Follow-up with Alan, Ethan

分享使用狀況

  • 對每一個比較大的主題開一個白板,並把所有跟該主題有關的文章筆記都塞進這個白板裡頭。
    • 一個白板 –> 一個主題
    • 一個白板 –> 一個領域
    • 未來若要橫跨白板進行搬遷,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?(例如,重新整理思路,想將第一次整理白板,重新在第二個白板中調整位置與上下游關係。)
  • 對於每一篇文章(或其他 input source formats),我都會建立一張卡片來寫大綱。
    • 對於比較長的文章,我會進一步將內容依照重點拆成多張不同的卡片,在每張卡片裡頭放入我選出的內容節錄,或是一些我自己的想法。但前提是先將每篇文章建立一張卡片,做整理時才分出去。
  • 關於箭頭
    • 流程
    • 屬於

求建議

  • 使用 Hepta 梳理新知識領域時很方便:先將所有取得的資訊,每一個關鍵字就先建立一張卡片放在白板中 –> 判斷卡片之間的從屬關係、做分類
    • 做分類時,會有兩種卡片,第一種是這個分類的名字,第二種是屬於這個分類旗下的實例。(以物件導向程式語言來比喻,第一種是 class,第二種是 instances。)求建議如何建立或識別這兩種卡片?
    • 有一個想法是將分類 (class) 放在一個白板、將實例 (instances) 放在另一個白板,不要放在同一個白板中 (相同 card type 放在同一個白板中。)。

許願池

單純許願,因為我很常是離群值 :p

這天 follow-up 許了許多願望,因為未來應該會繼續許願,所以挪到本文最後一起整理。

2022-01-09 Heptabase Pro Plan

  • Heptabase Pro Plan & Cross-device syncing
    • 升級到 Heptabase Pro Plan ($6.99/month (billed annually))。
    • 升級到 Hepta v0.50.0 版本,開始支援跨裝置同步。

2022-01-17 Command Palette

  • Hepta v0.55.0 加入 Command Palette 功能

hepta-v0-55-0-command-palette (圖說:第一次使用 command palette 出現的提示教學畫面。)

hepta-v0-55-0-command-palette-k (圖說: cmd+k 出現的選單,可以透過鍵盤隨時切換。)

2022-01-19 Tags app

  • Hepta v0.56.0 加入 Tags app 和 tag suggestions dropdown menu

hepta-v0-56-0-tags (圖說:側邊欄的 Tags 選單。)

2022-01-20 Whiteboard Title

  • Hepta 有了 Command Palette 之後,可以更少使用滑鼠,即可隨時切換到 Map、Timeline、Card Library。因為比較常回到 Map,而開始比較常建立新的 Whiteboard。此時發現一個有趣的選擇:「新建 Whiteboard 點選未命名的 title 展開 whiteboard 後,預期 input focus 要放在上方 whiteboard title textbox 那邊,開始輸入文字」v.s「展開新的 whiteboard 最重要的事情,不是幫 whiteboard 命名,而是趕快將腦中的思緒建立卡片、記錄下來」。
  • 每件事情、每個功能都有可能有一個以上的視角,如何選擇、有哪些選擇,以前會說考驗智慧,現在會說來看數據 :)

(待更新)


許願池

(使用得很愉快,暫時不更新許願池了。)

  • 鍵盤快捷鍵
    • (2022-01-04) (concept) 各頁面更多快捷鍵?讓手不用離開鍵盤。(但可能會與編輯器 / 輸入法等產生衝突)例如:關閉右側卡片內容。
    • (2022-01-04) 1, 2, 3, 4, 5 等快速鍵,我經常誤按、或按了沒有反應,也許改成 command+1?如果誤按,也不會修改到筆記內容?(變成多一件事情要做,找到在哪裡誤按、滑鼠移過去、刪除筆記中的那個數字 XDD)(例如 在白板模式中滑鼠點選某張卡片,右側出現卡片內容,focus 已經在右側卡片內容中,但我不知道,此時若按下 1, 2, 3 就會在卡片內容中最開頭處輸入 1, 2, 3 字元。若要回到白板,要再出動滑鼠切換 focus 到白板,才能按 1, 2, 3) 👉 2021-01-19 更新:許願成功 😍
    • Zoom-in/Zoom-out 鍵盤快捷鍵或滑鼠對應? 👉 找到了 Command/Control + 滑鼠滾輪
  • General Cards
  • Timeline app & Cards in Timeline
    • (2022-01-23) 感覺 Timeline app 和 Card Library app 都對應同一個卡片資料庫,但是套用不同的查詢條件、搜尋條件來呈現查詢結果。希望這兩邊的卡片 UI 操作行為能夠一致。 👉 Card Info 調整後有變方便。
    • [] (2022-01-23) Timeline app 有機會加上和 Card Library app 最上方一樣的「搜尋」功能嗎? 👉 目前我調整成主要時間都在使用 Card Library app 和 tab 功能。Timeline app 偶爾當作速記、快速塞東西用。
  • Whiteboard app & Cards in Whiteboard
    • [] (2022-01-20) Whiteboard 卡片,左上角有三個按鈕「Fold」、「Close」、「Expand」,感覺「Fold」和「Expand」相同屬性,都是對視角 (view)、呈現方式做動作。但是「Close」按鈕按下去之後,是將這張卡片從這個 whiteboard 中移除、去除、拿掉(但還保留在 Card library 中,所以不是刪除,嗯嗯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在這裡的「Close」是用 X 圖示,而沒選擇用垃圾桶圖示。)我的困擾是滑鼠移到左上角這三個按鈕這區,然後陷入選擇困難,然後看到 Close 字樣就聯想到類似 Fold 的效果(將卡片在視覺上關起來、變小)就按了下去,然後就要去右側 library 將不小心刪掉的卡片再拉回來,哈哈。或是有時候想按「Expand」但滑鼠手滑按到「Close」就… 👉 許願將「Close」按鈕從左上角,移到右上角,並將「Close」文字改成「Remove」?(X 圖示,對應 Remove the card from active whiteboard)(垃圾桶圖是,對應 Delete the card from the card library)
    • [] (2022-01-04) Whiteboard 卡片 Expand 展開後,左上角「垃圾桶」按鈕,有點想要讓離左邊的「兩個箭頭面對面」按鈕遠一點。
      • [] (2022-01-04) 想許願讓垃圾桶按鈕改到比較不常使用的角落,或在某個「…」按鈕或「齒輪」按鈕按下後才有垃圾桶功能。
      • [] (2022-01-04) 也許可以讓左上角那區都處理視角切換,讓右上角那區處理資料格式、連結、設定,然後將「垃圾桶」往右上角擺放?
      • [] (2022-01-04) 或是幫「兩個箭頭面對面」按鈕加上鍵盤快速鍵?(這樣就不用移動滑鼠到螢幕左上角?
    • (2022-01-04) 卡片編輯模式可以自選預設(Markdown 或多功能預覽模式) 👉 目前強化了 Live Preview 有越來越上手,再繼續適應看看。
    • [] (2022-01-04) 卡片全螢幕狀態時,按下 Markdown 之後,考慮左右視窗交換?(現在是按下 Markdown 按鍵後,左邊是 Markdown、右邊是預覽。)
    • [] (2022-01-04) 卡片在 Whiteboard 右側邊欄狀態時,按下 Markdown 之後,考慮改成只有 Markdown 視窗?隱藏預覽視窗?(現在是按下 Markdown 按鍵後,左邊是 Markdown、右邊是預覽,但變得瘦瘦窄窄的,很難編輯。有種不鼓勵使用 Markdown 的感覺(也可能是故意這樣設計?!))
    • [] (2022-03-02) 當 Whiteboard 中有已選取的一張卡片(藍色外框),此時 Cmd+3 或是滑鼠到右上角使用標示 3 的 Split Screen 功能,跑出來的右側分割視窗內,沒有顯示左邊 Whiteboard 已選取的卡片內容,需要再到左側 Whiteboard 點選卡片一次。希望右側分割視窗內能直接顯示 Whiteboard 已選取卡片的內容。
  • Card Library app & Cards in Card Library
    • (2022-01-21) 希望在 Card Library 裡頭的卡片,也可以像 Timeline app 裡頭的卡片一樣,卡片 UI 左下角可以增添 tags。(目前得切換到 Timeline app,一直往下尋找到想要添加 tag 的卡片,然後在 Timeline app 那邊幫卡片加上 tag。) 👉 (2022-02-11) 在 Discord 看到團隊提到「之後會新增功能讓你能直接在 card library 多選卡片加上 tag」 :)
    • [] (2022-02-10) 希望在 Card Library 裡頭的卡片,開啟後,可以 Cmd+F 做 Find。
    • [] (2022-02-10) 想到一個使用情境,當在跟客戶簡報時,會想要從 Card Library 另開視窗來開啟卡片,這樣可以將這個獨立視窗拉到跟客戶一起分享螢幕的會議室中,而不需要讓對方看到自己的整個 Card Library 裡頭的一堆卡片。
  • Interaction/integration with other 3rd-party apps
    • [] (2022-01-04) 提供 API endpoint(即使是在本機 local app 也不錯)?(在想寫一些小程式,定期處理一些資料後,在 Heptabase 建立卡片存放。)
    • (2022-01-04) Sync with/import from other markdown-based notetaking software?
  • Plugins
    • (2022-01-04) Readwise continuously import
    • [] (2022-01-04) Card template (Daily card、Meeting minutes 想要用。) 👉 2022-01-22 有在 Discord 看到團隊正在計劃中

常用連結

Loading comments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