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說:層層疊疊、環環相扣的基礎設施得以建構出各種宏偉的建築物。圖片來源。)
原文:<Seeking the Productive Life: Some Details of My Personal Infrastructure>, on 2019-02-21.
關於 Stephen Wolfram 請查閱他的官網與 Wikipedia。
這份筆記不是原文的中文翻譯。以下筆記內容有些段落是我閱讀過程之中或之後的觀察與補充,筆記的目的是增進我的學習效率,與保持分享的習慣。
內容大綱
追尋產出效率
productivity hack
- 其一是 Stephen 花了相當多時間的 Wolfram Language 及其相關的技術。
- 另外一個是 Stephen 32 年前創辦的公司,相當精巧地與約莫八百人共事,將點子實作成真。
key to building this infrastructure
打造基礎設施的關鍵structure
建構streamline
精簡automate
自動
computational thinking
計算思維- Post: How to Teach Computational Thinking, on 2016-09-07.
patterns of activity
- Post: The Personal Analytics of My Life, on 2012-03-08.
- Stephen 對自己的 email 行為做了各種角度的資料收集、整理與圖形化分析。
- Post: The Personal Analytics of My Life, on 2012-03-08.
每日生活
- Stephen 是個 remote CEO(而且他的手停不下來),長達 28 年。(所以新創公司的前 4 年還是要進去顧一下?!)
- Stephen 在原文中附上了他的工作桌照片。
- Remote CEO 讓他可以保持專注。
- Stephen 的公司成員分佈全球(原文有附上地圖),整件事情是追求產出效率,而不是追求出席率。
- 原文附上 Stephen 的工作雙螢幕。
- 看起來有許多視窗,且每個視窗都沒有放大到全螢幕。
- 右邊是主要的
public display
公開螢幕。遠距會議螢幕分享時,用右邊螢幕。 - 左邊是第二的
private display
私人螢幕。查看 email 與訊息,或一些與會議不直接相關的事情。 - Stephen 直播他們公司的軟體設計會議 (用 Twitch!)。目前已經有 250 小時的錄影存檔。(別再追劇了,快來追 Live CEOing Ep!)
- 調整鍵盤與螢幕的高度。
- 使用
roll-around mouse
滾球狀的滑鼠。左撇子。 - **站著也許比坐著好。**約 15 年前,在房間裡頭自架跑步機,與外接電腦螢幕。(引領時代潮流) 如果會議時,使人煩悶需要走一走,阿就已經在走一走了,或將跑步機再調快一點。
- 外出走走的話,也有搭配的工作套組。 (原文有附上照片)
- 先是用平板組合。
- 後來在 #MARS2018 看到 Jeff Bezos 的 機器狗 (#BostonDynamics) 旁邊控制機器狗的工作人員 的工作套組。
walking desks
。 - 一切都來自於 Stephen 有固定定期量測自己的心跳數據。
resting heart rate
。
書桌環境
- 個人收納理論之一:任何平的表面都是潛在的
stagnation point
(滯點,也稱駐點,是流體力學術語,是指流場中速度為零的點。),然後就會開始累積一堆東西。- 但難以避免地需要一些平的表面,用來簽名寫字、或吃個點心。Stephen 的解法是用 pullouts。
- 無論何時,當桌上有東西時,Stephen 喜歡將之收納起來。
- 在書桌後有一陣列的 drawers,每層抽屜最上方都有留一個 slot,方便直接將東西滑進去。
- 桌上有印表機,但盡量無紙化。
- 隨時在房間保持高效能的電腦。找了方法解決風扇過吵的問題。
- 基本上進行 videoconferencing (無視訊會議)。Screensharing (分享螢幕) 是好的,且是關鍵的。
- 老派地使用有線的頭戴式耳機與麥克風。
- 在電腦旁準備有 document camera,
- 在討論使用者體驗時,可以看到手指頭在手機上比劃的動作。
- 也可以翻閱實體書籍或實體物件給對方看。
- 在 document camera 下會放一些紙張,用筆在紙上畫給對方看。
行動環境
- 精簡生活,大部分在書桌解決。
- 在家中的某處或外出走走時,通常攜帶一台 13 吋筆電。放在一個小背袋中。當然電腦和背帶都有 Spikey logo 唷 (#覺得俏皮)。
- 口袋放手機。通常處理 email。
- 如果要認真寫些東西,會拿電腦或平板出來方便打字。
- 如果事情都完成了,通常會開始閱讀
things to read
資料夾,已經同步於所有裝置。 - 2007 Stephen 做了 WolframTones,因為想要為自己的手機加個獨一無二的鈴聲。
- 關於外出時如何做筆記
- 嘗試了許多方法,最後還是選擇了 low-tech 的紙筆記錄。
- 口袋帶一支筆。
- 紙摺個三折,大約信用卡大小。
- 回家後再謄寫、寄出 email 或其他動作。
tech survival kits
- 目前背包中基本會裝的東西:(照片請參見原文)
- tiny charger (走 USB-C) 可為電腦與手機充電。
- 許多轉接線。
- 二轉三的電源轉接頭。
more serious expeditions
比較認真的版本,會再加上一些東西:- 行動電源。
- 一個小相機,每隔 30 秒拍一張照片,參加活動或展覽時可以記得看了哪些東西。
- 如果會去野外,也會帶個 satphone (衛星電話)。
- 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小東西,例如帽子、名片、幾片巧克力等等。
- 為了旅程上的整齊條理,會將這些小東西分門別類地收納在塑膠信封中。(照片請參見原文)
- 大致上四個袋子分別是:簡報、車、飯店、一些紙。(紙張自己一袋!! 份量約一天一張。有時會放名片。)
- 各種線材就參考原文照片了,我覺得因人而異。
- 比較特別是的有準備一個「有加密的備份磁碟」,如果電腦弄丟了,可以在新電腦上復原環境。
- 幾年前還會帶個小的白噪音風扇。現在可以用 app 產生,之前用 pink noise,現在用 “air conditioner sound”。
- 旅行時,需要時鐘。(照片請參見原文)
- 現在是個 Wolfram Language 寫成的程式,運行在 Stephen 的電腦上。
- 電腦總是設定家裡所在的時區。
- 有個
Start sleep timer
按鈕,計算睡覺時間。也會寄信給助理。 - 螢幕畫面右上角有一區 “mouse corner” 用以避免電腦進入休眠。
- 如果可行,會自己開車。
- 有個
call-while-driving
的電話清單。並預先載入電話號碼到手機,可以聲控撥出。 - 被載時會暈車,有找到方法。
- 有個
- 目前背包中基本會裝的東西:(照片請參見原文)
演講
- Stephen 時常演講,給各種各樣的聽眾。
- 特別喜歡講自己以前還沒講過的題目。
- 喜歡與聽眾互動,特別是 Q&A。也總是進行 livecoding。
- 當 Stephen 年輕時很常旅行,1980 年代就試著帶攜帶式電腦,第一台是 1981 年的 Osborne 1 (天兒呀!十公斤耶!好有實驗精神!)。
- 後來有一陣子不再四處旅行,也就有段時間沒有給演講了。
- 直到隨著科技進步,現在可以進行 videoconferencing。
- 試過許多代的科技組和,幾年前在地下室打造了一間專做 videoconferencing。
- 最近因為孩子們想要跟 Stephen 一起,所以又恢復了旅行。
- 通常會規劃一天演講個多場次。準備了一份演講前的檢查清單。
- 準備個鍵盤,但畫面上會避開。
- 不用手持的麥克風,這樣手可以打字。
- 網路連線,可以連回主機。
- 電腦投影,讓聽眾看見東西。
- 幾年前有次講了場 TED,有一些新奇的音效儀器,但是當要將所有東西連接在一起時,就滿慘的,好險有提早一天測試,整整花掉三個小時。
- 最後是很認真理解電腦如何傳送訊號給投影機。頗複雜,牽涉到 resolutions, aspect ratio, frame rate 等等資訊往返。有個名為 EDID strings 的資料做為交換。
- 現在簡報時用一台 Macbook 外接一台 iPad,透過 Wolfram Language function 叫用 EDID strings,就不用再外帶一個外接螢幕了(大驚!)
- 筆記寫在 Wolfram Notebook。
檔案系統
- 每天工作的主要三個應用程式分別為:
- Wolfram Desktop
- 網頁瀏覽器
- 主要工作方式,首先建立或編輯 Wolfram Notebooks。(原文附上他當天的筆記)
- Stephen 有記錄所有按過的按鍵。每天至少輸入 25,000 characters 進到 Wolfram Notebooks。
- 幾年下來累積了成百成千的筆記,包含有產品設計、計畫、研究、寫作、各種東西。都儲存在檔案系統中,也有同步到雲上。盡力保持檔案系統有條有理。
- 從 1978 年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整理檔案 (也開始使用 Unix 作業系統)。
- 40 年來已經歷經 5 個整理檔案系統的世代,每一代演進都反應了 Stephen 當時的生活。
- 1991-2002,正在撰寫一本巨著
A New Kind of Science
,當時一部分的檔案系統是依照書籍章節整理。 - 第三代的檔案系統結構,
NewScience/Book/Layout/
存放書籍章節內容。NewScience/BookResearch/Topics
存放有 60 個子目錄,是寫作時的廣泛研究主題。每個子目錄旗下還有更多子目錄。
- 在思考電腦式檔案系統時,用上了 1970, 1980 年代的實體檔案系統經驗。
- 一開始分門別類到很細是個好主意,但是最後很難關聯定位到某個分類。後來採用比較廣域、通用的分類方式。有時候一個廣域分類下會有 50 份報告,雖然屆時需要翻過這 50 份找到其中一份,但這不花幾分鐘。(兩權相害取其輕,分類過細的都痛過 XD)
- 這個習慣也帶到了現在的檔案系統,針對某個主題所收集的研究,Stephen 會開一個名為該主題的資料夾,然後通通丟進去,可能丟個好幾年,等到要研究該主題時,再來整理其中的資料。
- 現在的檔案系統,分成兩個部分:
active part
會同步到所有的電腦中。archival part
會保存在中央檔案主機,也包含了前幾代的檔案系統們。
Active part
有幾個主要的資料夾:Events
旗下用年份為子目錄,然後每個活動再為一個子目錄。存放整理的材料、演講筆記、活動中所做的筆記。Designs
存放設計 Wolfram Language 等等的各種設計。目前旗下有約 150 個子目錄。還有個ARCHIVES
子目錄存放不再常用到的檔案們。- 大部分專案導向的目錄,都會放一個
ARCHIVES
子目錄。大寫字元,使之明顯。 - 放在
ARCHIVES
目錄有個好處是,當不確定是否要 finish 這個專案,都可以很快地放進ARCHIVES
裡頭,反正還可以隨時回頭撈出來。而不用糾結於是否 finish。 - 放在
ARCHIVES
的另一個好處是,更容易看到目前正在活躍中的專案。 - Stephen 有許多這一類的 conventions (慣例)。
- 做設計時的筆記,檔案名稱為
Notes-01.nb
或SWNotes-01.nb
。因為不想過多的檔案分類。而通常跟時間順序有相關性,通常會去找最近期的筆記,而不用從名稱上去重新想。 - 通常將有序檔案命名為
file-01
,file-02
,時常會用到file-10
等等,但通常沒有抵達file-99
。(所以請別糾結於要用十位數、百位數、千位數,醒醒吧,你連個位數都還沒突破啊!)
- 做設計時的筆記,檔案名稱為
接續後篇 下集 (TBD)。